购物车 |  登录 |  注册 退出

中医佛法

烧纸钱不当,不仅是亲人受罪,还关系到你的因果?

每到清明、中元节,不少人都会焚烧大量的冥币,我在寺院常听到有人说:"烧的纸钱越多,逝去的亲人在那边过得就越好。"大家真诚地希望逝去的亲人能过得舒适安康。

可地藏王菩萨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里却告诫世人:"世间男女临终之日,未分善恶,但求眷属为造福力。"那烧纸钱这个行为到底对不对?为什么地藏王菩萨会特别提到这一点?

11fbe0.jpg

在佛陀的时代,有位富商生性吝啬,一生从不布施,死后坠入饿鬼道。他的儿子天天烧纸钱祭祀,希望能帮助父亲。一天夜里,这位富商托梦给儿子,泣不成声地说:"求求你别再烧纸钱了......"

这天晚上发生了什么?富商为何会如此恳求?烧纸钱不当,真的会让逝者受罪吗?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?

话说在佛陀住世时期,舍卫国中有一位巨富之人名叫迦楼,家财万贯,府邸华丽。迦楼生性吝啬,虽然拥有无数财富,却从不布施穷人,也不供养三宝。他整日将钱财锁在库房,生怕有一文钱流失。即便看到乞丐饥寒交迫,他也会冷眼相对,连一粒米都不愿施舍。

迦楼的儿子迦叶品性善良,常劝父亲要多行善布施。迦楼不但不听,反而呵斥道:"钱财来之不易,若是随意施舍,迟早会散尽。"儿子苦口婆心地说:"人生无常,钱财带不走,不如及时行善。"迦楼听了哈哈大笑:"我活得好好的,死亡离我还远着呢。"

不料一场大病袭来,迦楼很快就离开人世。迦叶遵照世俗习惯,每日焚烧大量冥币,祈求父亲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。他心想:"父亲生前最爱钱财,我烧得越多,他在那边一定过得越好。"

可一天深夜,迦叶睡梦中见到父亲,形容枯槁,面带痛苦之色。迦楼对儿子说:"你别再烧纸钱了,我在这边好苦啊......"迦叶惊醒后,心中困惑不已。他不明白为何烧纸钱会让父亲受苦,明明自己是一片孝心。

22af3.jpg

就在儿子一筹莫展之时,一位游方僧人来到他家。僧人对他说:"我看到你父亲了。"儿子一听顿时跪倒在地:"求尊者救救我父亲!"僧人叹了口气:"你可知道,你烧给他的每一张纸钱,都化作了一片片灼热的铜片......"

这位游方僧人名叫阿难,是佛陀的侍者。阿难尊者告诉迦叶:"你父亲生前贪恋钱财,从不布施行善,死后堕入饿鬼道。饿鬼道众生因为生前贪婪吝啬,死后常受饥渴之苦。你每烧一张纸钱,在你父亲眼中都变成滚烫的铜片,不但无法享用,反而饱受煎熬。"

迦叶听了心如刀绞:"难道就没有办法帮助父亲吗?"阿难尊者慈悲地说:"佛陀开示过,想要帮助亡者,最重要的是为他们修福。你可以供养三宝,布施贫困,广种福田。福德之力自然会庇护亡者。"

迦叶遵照阿难尊者的指点,开始热心布施。他将家中余财分送给穷人,在寺院设斋供僧。渐渐地,他梦见父亲面带喜色:"多亏你为我修福,我已经脱离苦海了。"

佛陀听闻此事后,对众弟子开示:"众生死后去向,全凭生前善恶业力。若要超度亡者,须依正法修福。焚烧纸钱不但无益,反会增长贪欲。就像一个人掉进深渊,需要的是绳索,而不是石头。亲人修善的功德,就像绳索般能拉他出苦海。"

佛陀接着说:"世间人常执着于形式,以为烧纸钱就是尽孝。殊不知,这种执着本身就是一种迷惑。真正的孝道,是帮助亡者断除贪欲,增长福德。就像在黑暗中,与其咒骂黑暗,不如点亮明灯。行善积德的光明,才能照亮亡者前行的道路。"

这时有弟子问:"世尊,为何烧纸钱会让亡者受苦?"佛陀解释说:"业力如影随形,绝不会有丝毫差错。生前贪财的人,死后会对钱财产生执着。烧纸钱看似是给予,实则是助长他们的贪欲。就像对酒瘾者递酒,看似是满足他,实则是害他。"

佛陀慈悲地说:"众生往往被表象迷惑,不明因果之理。烧纸钱不当,不仅让亡者受苦,也会影响生者的因果。一个人执着于错误的超度方式,等于在种下迷惑的种子。这颗种子将来必定会结出痛苦的果实。"

在场的弟子们听了,都对因果之理有了更深的认识。从此,迦叶更加精进修行,广行布施。他经常对人说:"真正的追思,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以智慧和慈悲利益众生。这才是让亡者安息的正道。"

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:对待逝者,与其执着于世俗礼仪,不如以智慧和慈悲来回向功德。地藏王菩萨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特别强调这一点,就是希望世人能够明白,唯有依正法修行,才能真正帮助自己和亲人。

佛陀说:"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"这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有觉悟的种子。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追思逝者,不仅是在帮助他们,也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。放下执着,以智慧行事,才能真正达到福德圆满。

这段公案,让我们看到了世间人对祭祀的迷惑。很多人着重形式,却忽略了本质。地藏王菩萨告诫我们要以正法利益亡者,就是希望打破这种迷惑。只有明白了因果真相,才能真正帮助亡者,也帮助自己。


生命无常,但智慧永恒。让我们以智慧之光,照亮前行的道路,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迷惑,找到正确的方向。这样才能真正报答父母恩情,成就圆满的孝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