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三月十六,乃准提菩萨圣诞之日,准提菩萨有大慈悲,广发大愿,能满众生所求。
世人常在此日前往寺院祈福,为家人祈愿。
只是,许多人虽诚心礼拜,却依旧求而不得,这是为何?
祈愿之道,真的只是上香跪拜那么简单吗?
如何才能在准提菩萨圣诞这一殊胜日子,更好地为家人祈愿?
永乐年间,有一富商名叫王福,家财万贯,商号遍布江南。然而他的独子却体弱多病,常年卧床,请遍名医也不见好转。
一日,王福途经灵岩寺,见寺内香火鼎盛,便入内一探。只见寺中正中供奉着准提菩萨,菩萨相貌庄严,手持莲花宝瓶,慈眉善目。
"这位施主看起来忧心忡忡啊。"一位年迈的僧人缓步走来,对王福说道。
王福叹了口气:"老和尚,我儿病重多年,寻遍名医无效,听闻准提菩萨大慈大悲,特来祈愿。只是不知如何祈愿才能灵验。"
老僧抚须微笑:"施主,祈愿之道并非易事。准提菩萨虽有大愿力,能满众生所求,但求之有道。请随老衲一行,或可明白。"
王福跟随老僧来到后院,只见一位年轻僧人正在井边,一桶一桶地将水倒入一个破损的缸中。水从缝隙中不断流出,却永远无法装满。
王福不解:"这位师傅在做什么?"
老僧答道:"他在忏悔。昨日贪吃,违背戒律,故以此方式警醒自己。"
"可这缸有破损,如何能装满水?"
老僧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:"正是如此。心有漏洞,如何能盛善法?求而不得,往往不是菩萨不灵,而是我们自身的心器有损。"
王福若有所思。老僧带他继续前行,来到一片菜园。只见一位壮年僧人正在劳作,汗流浃背。
"这位师傅为何如此辛苦耕作?"王福问道。
"他在修'大悲田'。"老僧说,"寺中蔬菜不仅供僧众食用,更分给附近贫苦之人。他种下的不仅是菜蔬,更是慈悲之种。"
"这与祈愿有何关联?"
"施主可知'普贤行愿品'中说:'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'其中便有'常随佛学'与'恒顺众生'。真正的祈愿,是在日常行动中积累功德,以此为家人消灾。"
随后,老僧又带王福来到藏经阁。一位年幼的沙弥正专注抄写经文,一笔一画,虔诚至极。
"这小沙弥为何如此认真?"
"他在修'法布施'。"老僧说,"准提菩萨教导我们,布施有三种:财布施、法布施和无畏布施。真正的祈愿,不仅是为己求福,更要广结善缘,惠及众生。"
王福恍然大悟:"我一直只知道为儿子祈福,却从未想过要积德行善。"
老僧微笑道:"施主明白了一半。祈愿不仅需要外在形式,更需内心清净。准提菩萨圣诞将至,若要更好地为家人祈愿,不妨先从自身做起。"
次日,王福带着厚礼再访灵岩寺。然而,他并非求见方丈,而是将礼物分给了寺中众僧和前来祈福的贫苦之人。他还主动帮助寺中劳作,清扫殿堂。
"施主这是做什么?"老僧惊讶地问。
王福笑道:"昨日听师父教诲,我明白了祈愿之道。今日特来修行,以实际行动为家人祈福。"
老僧欣慰点头:"施主悟性不凡。"
农历三月十六那天,准提菩萨圣诞之日,王福再次来到灵岩寺。
这次,他没有带任何贵重礼物,只带了一颗虔诚之心。
他在准提菩萨像前,不求财富,不求长寿,只求能以自己的行动,为子消灾。
正当王福在佛前虔诚祈祷时,突然寺门外传来一阵喧哗。只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冲了进来,高喊:"父亲!儿子寻你多时了!"
王福惊呆了,那正是他卧病在床的儿子!
"儿啊,你怎么好了?谁带你来的?"王福又惊又喜。
"儿子前些日子突然梦到一位手持莲花宝瓶的女菩萨,她摸摸我的头,说父亲已经明白了祈愿的真谛,我的病便会好转。"
"醒来后,我果然感觉精神好多了!今日得知父亲来寺庙祈福,便跟着来了。"少年兴奋地说道。
老僧在一旁笑而不语。王福跪在准提菩萨像前,泪流满面。他终于明白,真正的祈愿不是求神拜佛那么简单,而是...